黄页详情
地方微信大号联盟
当前位置:首页 > 兴宁信息港 > 兴宁黄页
兴宁市新陂镇人民政府形象图

纠错加入

兴宁市新陂镇人民政府

联系人:新陂镇

电 话:0753-3877368

手 机:

E-mail:xinbei@xingning.gd.cn

标 签:

网 站:

地 址:兴宁市兴叶路1号

扫码访问兴宁市新陂镇人民政府黄页手机版
保存到手机通讯录
黄页详情
新陂镇位于兴城西部,素有兴宁西大门之称。东连兴田、宁中,北接叶塘,南邻福兴,西与五华县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略有升降或平坦之势,西部山峰多在海拔200米,最高山峰观音寨海拔326.7米。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5公里,属丘陵地区。原辖先声、茅塘、福庆、福民、福丰、茶塘、洋岗、一联、管岭、乐仙、三新、新元、米寨、家庄、华新、新金、上长岭17个行政村647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其中有5个属丘陵行政村,其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多。2004年11月,调整村、镇行政区划,划出米寨、管岭、一联、洋岗4个村(近13000人),归兴田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本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39477人,其中农业人口35346人,汉族,讲客家方言。辖区面积  43.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229亩,山地34170亩。镇府设在新陂圩,距兴城2.5公里。
  新陂辖区内各姓多聚族而居,以自然村、“屋”为聚居地。以姓氏笔画为序,有王、邓、丘、田、冯、江、许、刘、李、宋、何、余、吴、张、苏、陈、罗、林、邹、杨、钟、郑、康、唐、黄、郭、曹、饶、傅、董、曾、赖、彭、蓝、谭、蔡、熊、廖、潘、欧阳、戴共41个姓氏。
  明清时新陂隶属西厢,民国时称新陂区。解放后先后称新陂区、新叶区、二区、新陂乡、新陂公社,建置分分合合。1978年3月新陂划为新陂、长岭两个公社,1981年3月新陂公社社址从家庄村西庄布厂原址迁至现址新陂圩与米寨村交界处。1983年11月撤消长岭、新陂公社,两社合并改称新陂区,1987年区改镇。1982年起历届党委、政府先后兴建了中、后、前三幢和东、西两侧办公楼、镇府门楼及计生、派出所办公楼,镇政府机关建设遂成现规模。
  宁江河绕新陂东境流入兴城。境内有麻岭河、西山河、九莱口河、曾坑河、乐仙河、岳桥河及西沟等支流注入宁江。新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原丘陵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500mm左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无霜期315天,日照时数2078小时,充足的光照与适宜的气温有利农作物的生长。一百万立方米以上库容的水库有仙人坐石水库和曾坑、响水寨、洋塘坑等水库,总库容700多万立方米。历经多年的封山育林、水土保持,恢复了库区周边和上游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实施绿满梅州活动以来,营造山林2100亩,如今林木复盖率占94.52%。充沛的降雨使大小水库蓄积的雨水保持原生态而成为可饮用水。水、石、林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该镇的四大自然资源。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各种蔬菜。1979年全镇粮食生产面积21964亩,总产7381吨,农村经济总收入1480万元,年人均收入225元。调整农业结构,大搞综合开发,实行科学种田,推广良种良法。1994年水稻亩产突破千斤大关,实现“吨谷镇”,至2006年连续13年保持“吨谷镇”称号。1999年起连续3年实施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成排灌沟渠石砌“三面光”工程土方40.34万立方米,石方3.08万立方米,全镇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改善。1993年市财办与新陂镇在米寨村兴办“菜篮子”基地工程,年复种面积1664亩,受其辐射,全镇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增多,质量提高。2005年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7488万元,年人均收入3859元。1986年完成财政收入40.53万元,2002年财政收入279.31万元,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84.71万元。
    1979年社队企业47个,从业人员1935人,总产值244.27万元,利润19.64万元。2005年镇办、村办、个体、私营企业528个,从业人员3296人,企业总收入7496万元,利税932万元。2005年,引进的兴盛玩具厂投产并继续扩建扩产,成为目前镇内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新陂圩于明朝初期即有人聚居,逐渐繁衍成和平围,上圩祗、护龙围、龙兴、大夫第、积亭第、赞伦第7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面临通道的人家陆续开设油盐、干货、纸摺、药材、缸瓦、理发等店铺,日久形成一条东西向直街和南北向横街。据传,古时麻岭、乐仙河道流经新陂,下游船只溯宁江而上可达。明万历年间,境内围岭西北河道上,村民用石块垒筑一座新的拦水陂以方便船只运行,往来该地的船均以“新陂”称之,是明崇祯《兴宁县志》记载的十二圩之一,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奉旨设立圩场,依习惯取名“新陂圩”,沿用至今。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期,曾是本县最大的猪苗、耕牛市场。猪苗远销五华、潮汕、惠州、韶关、广州等地。如今生猪饲养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化、瘦肉型发展,2005年养殖猪、鸡、鸭、鸽、奶牛的大户有48户,1997年综合整治圩镇,初步改变了以往脏、乱、差的环境,1998年起新开辟农民街、环圩路、上新路等街道。2000年镇党政高度重视,在市有关部门支持下,进行圩镇旧城改造,新建门店6000平方米,市场亭280平方米,现有店铺200多间。昔日的山区古圩如今面貌焕然一新,商品交易与集市贸易活跃。
  镇内道路四通八达。广梅汕铁路从西南穿过,国道205线、省道225、226线纵横全境。1998年基本实现管理区道路水泥硬底化后又继续向各自然村、屋延伸,如今,全镇已铺筑3米宽以上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其中经市交通局确认的乡道达35.9公里,行路难已是明日黄花。
  全镇有农用运输车辆、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排灌机、挖掘机、推土机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农业机械488台(辆),个人拥有摩托车3000多辆。1994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管理区区区通程控电话,1999年实现“电话镇”。现有程控电话6200部。数字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镇,移动用户大幅提高。镇内电网经改造后设备更完善,两间供电所高质量的管理为各行业和农户提供充足的电力。2005年全年用电量达1000万千瓦时。
  全镇原有新陂、长岭两间初级中学,小学20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7年开始改造“薄弱学校”,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内外乡贤的鼎力捐助,先后建成一联、管岭、洋岗、先声、茅塘、福丰、米寨、上长岭、三新、华新、新元、茶塘、福庆、乐仙、河南小学等15座教学楼,扩建改造了两间中学和中心小学运动场。2005年经市教育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撤并长岭中学将之改造为中技学校。扩大新陂中学,优化了教书育人环境。本镇有卫生院1间,设11个卫生院下伸站。敬老院1间。有三层4厅4室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一个。1994年冬办起了有线电视,2005年用户1600多户;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建起了办公楼。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镇级行政机构名称更迭,由区、乡、公社又由公社并为区后改称镇。村级行政机构由最初的农民协会,互助组、初级社、社至公社化时的大队改为乡、管理区、村,现称村民委员会。名称虽变,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镇级党、政、人大历经14届。行政村于1999年3月起依法实行村民自治。镇、村各届领导班子均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民主选举产生。
 
  计生工作不断深入。1980年出生1132人,2006年出生386人。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23.28‰下降到2006年的9.76‰。自然增长率3.67‰,持续保持低增长。1998年以来,为独生子女户、纯生二女户办理养老保险814人,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37人。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2000年5月,省计生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召开,省府副秘书长、计生委主任时述花等观摩先声、上长岭“计生工作重心下移到村”现场。“计划生育”、“优生优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近年来,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镇级经济工作。坚持和完善“四长”接访日制度,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调解民事纠纷;不断深入开展各项严打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双抢”等严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和清除“法轮功”邪教组织,全镇有一个较好的利于经济建设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健康的社会治安环境。